食品安全绕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问题
- 时间:2012-11-03 23:02:13
- 分类:食品科学
- 阅读:99 次
“早上,吃两根地沟油炸的油条,切两个苏丹红咸鸭蛋,冲一杯三聚氰胺的牛奶;中午,炒一盘注水肉,来一盘农药韭菜,再来一碗翻新的陈米饭;下班,在菜场买一斤从臭水沟捞出来的小龙虾,再开一瓶含甲醇的酒,吃一个硫磺馒头……”生活中,关于食品安全的段子比比皆是。
近些年,食品安全一直处在风口浪尖,很多人对食品安全不信任,认为吃啥都不安全,甚至提食品而色变。面对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质疑,现场的工作人员称,食品绝大多数是安全的,大家之所以对食品安全产生恐慌心理,多数是对现代食品工业不了解,科学知识普及得不够造成的。
绕不开的食品安全,绕不开的食品添加剂
说到食品,必提食品添加剂,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会太深了,从苏丹红、三聚氰胺,再到塑化剂、瘦肉精,这些都不是食品添加剂,而是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。但是,生活中,只要提到它们,总会和食品添加剂画等号。
食物加盐就有咸味,加大料就有五香味。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调味,而调味品,从大概念上说,也是食品添加剂。食品添加剂在我们日常食品中随处可见。早在汉朝,我国就有了卤水点豆腐;南宋开始,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;现在流行的木糖醇口香糖,木糖醇是甜味剂;维生素A、B属于营养强化剂,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;发面用的酵母是膨松剂、碱面是酸度调节剂;菜肴中用的味精是增味剂。它们,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食品添加剂。
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,中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多种,美国超过5000种。无论是西餐的面包、香肠、果汁饮料、冰淇淋,还是中餐的馒头、包子、油条等,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。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已经被“妖魔化”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误导、夸大甚至歪曲。
目前,中国没有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,这是不争的事实,但在许多由非法添加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中,食品添加剂成了替罪羊。在一部分人心目中,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不安全的代名词。
食品添加剂的添加是有标准的,是有添加量的,一些企业为了使食品外观更好看、味道更好,可能会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,这是大家需要警惕的,也是政府一直打击的重点。当然,消费者也需要转变消费观念,原本猪肉就没有那么瘦,鸭蛋黄就没有那么红,馒头也没有那么白,消费者的过分追求,也是催生瘦肉精肉、苏丹红鸭蛋和染色馒头的原因之一。只要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,就不必担心会带来危害,而且,它们带来的好处,远远超过风险。
推荐阅读:数学题:小明乘车从家到郊区看望外婆 数学题:甲、乙各存款若干元 倒推法练习题 数学题:一群猴子吃桃子 数学题: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人共植树60棵 数学题:货车15小时走完全程 数学题:玉龙粮食加工厂生产一批面粉 数学题: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,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 数学题:求MN的长是多少 数学题:小红上学时坐车,回家步行
- 评论列表
-
- 添加评论